首页 >> 朱娜

最佳急板的速度剧变的面貌四十年来中国交响音乐叶欢禹州张含韵马浚伟蓝又时

时间:2022/07/18 16:42:09 编辑:

“急板”的速度,“剧变”的面貌——四十年来中国交响音乐创作

文 |梁茂春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年来,中国的交响音乐事业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段。

1979年3月“全国器乐创作座谈会”在成都召开,对器乐创作的特殊艺术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人们开始从美学的角度来探讨器乐创作的特殊艺术规律。座谈会也提出了“要用最先胶合板 GB 9846⑻8进的技巧武装自己”的论点。

其后,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恢复阶段迅速出现,老一辈的作曲家奋发创作,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朱践耳的《交响幻想曲》(1980)、陈培勋的《第二交响曲——清明祭》(1980)、杜鸣心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1982)等。也有一批青年作曲家写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交响音乐作品,如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1979)、张千一的交响音画《北方森林》(1981)、瞿小松的混合室内乐《MONG DONG》(1984)等。

上世纪80年代

新潮音乐

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热火朝天的交响音乐创作大潮。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新潮音乐”创作群体,形成一股采用现代音乐思维和现代音乐技法谱适用于玻璃纤维织物增强热塑性和热固性板材写交响音乐的潮流,从此开始了当代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真正“裂变”。“文革”之后入音乐院校的一批青年作曲家大踏步地登上交响音乐舞台,如谭盾、瞿小松、陈其钢、郭文景、周龙、许舒亚、叶小纲、陈怡等人。他们几乎都是在1977年考入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的。到1李茂山985年,他们大都举办过个人的“交响作品音乐会”,产生了谭盾的《道极》(原名为《乐队与三种固定音色(人声、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的间奏》(1985)、叶小纲的《第二交响曲——地平线》(1985)、瞿小松的《第一交响曲——献给1986年我的朋友们》(1986)、许舒亚的《第一交响曲——弧线》(1986)、郭文景的合唱交响曲《蜀道难——为李白诗谱曲》(1987)等。这些个人交响作品音乐会,就像是在交响乐创作领域放起的“排炮”,轰轰烈烈。

一些老一辈作曲家也都谱写出了非常新颖的“新潮音乐”,如朱践耳的《第一交响曲》(1986)和《第二交响曲》(1987)、唢呐协奏曲《天乐》(1989)等,罗忠镕谱写了为筝与管弦乐队的《暗香》(1989)等,杜鸣心创作了《钢琴协奏曲——春之采》(1988)等。当朱践耳完成《第一交响曲》时已经64岁,他是一位经历了丰富而坎坷革命历程的小仪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深刻而辨证的体会。他也和20多岁的“新潮”作1、根据各种弹簧、弹性体、弹性元件的技术要求曲家们一起,努力探索着、挖掘着交响音乐现代技法的艺术表现可能性。

中国的交响音乐创作从来没有像上世纪80年代这么热闹过,这是改革开放时代思想解放的结果。作曲家在交响作品中反思历史、抒写人生,人文主义的内容被提高到重要的高度。

上世纪90年代

众声喧哗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作曲家的思想变得更为深沉。掀起“新潮音乐”创作旋风的青年作曲家群体纷纷走出国门,投身国际乐坛去寻找发展的机会。国内的交响乐坛曾一度显得冷清,作曲家个人“交响作品音乐会”已经难以见到。

这时相继产生了朱践耳的《第四交响曲》(1990)和鲍元恺的《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1991)。这两部作品各有特色,前者是序列音乐作品,表现作曲家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后者以广泛流传的中国各地民歌为主题,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极其通俗易懂,到20世纪末已经在海向月内外演奏了近四百场次,属于新时期演奏得最多的管弦乐曲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可以称之为中国交响乐的“朱践耳时代”。这十年中,他创作了从《第四交响曲》到《第十交响曲》(1998)这七部交响乐作品。他在这一领域不断求索、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开拓着交响音乐表现民族精神和人类灵魂的多重可能性。《第九交响曲》和《第十交响曲——江雪》将交响乐创作探索重心指向了人类精神层面和哲理思索层面,好像是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提出深沉的追问。2002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朱践耳交响曲集》(共三卷),2006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又出版了《朱践耳管弦乐曲集》(共四卷)。朱践耳在交响音乐方面的创作成就,不仅是中国交响音乐的奇迹,甚至也可以说是20世纪世界交响音乐创作的奇观。他的这些深含着人文精神的作品,是属于未来的艺术。

1993年5月,谭盾、周龙、陈怡、盛宗亮4位中国作曲家同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徐誉滕了作曲博士学位,他们都是美籍华裔作曲家周文中的学生。从此,中国作曲家有了交响音乐创作的“海外兵团”,此后他们的交响音乐作品在世界各地不断演奏。其历史意义非常巨大。

上世纪90年代,还产生了王西麟的《第三交响曲》(1990)和《交响壁画三首——海的传奇》(1998)、刘湲的《交响狂想诗——为阿佤山的记忆》(1990)、徐振民的交响序曲《华夏颂》(1996)、鲍元恺的交响组曲《台湾音画》(1999)等作品,它们共同组成了20世纪末中国交响音乐的辉煌乐章。

整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交响乐作品,既有十分前卫的创作观念,又有非常传统的创作技法;既有国际性的音乐语汇,也有典型的民族风格语言;既有现实主义及革命性的题材,也有十分抽象的无标题音乐。五洲风云、百代沧桑,都可以成为交响乐表现的题材。人们可以通过交响音乐率直地倾吐心声,自由地表现人性。单一僵化的创作局面受到冲击。新时期中国的管弦乐创作至此呈现了“众声喧哗”的多元繁荣的格局。

21世纪

辉煌时代

21世纪继续着中国交响音乐的辉煌时代。新产生的作品有罗忠镕的管弦乐《罗铮画意》(2000)、刘湲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2000)、王西麟的《第四交响曲》(2000)、陈其钢的双乐队协奏曲《蝶恋花》(2001)、叶小纲的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2005)、鲍元恺的第三交响曲《京剧》(2006)、关峡的交响幻想曲《霸王别姬》(2006)、秦文琛的大提琴协奏曲《黎明》(2008)、黄安伦的《F大调大提琴协奏曲》(2010)、王西麟的《钢琴协奏曲》(2010)、赵季平的《第二琵琶协奏曲》(2013)和《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刘湲的合唱交响乐《战争与和平》(2017)等。

又有新一代的作曲家,如高平、张朝、赵曦、常平、沈叶等人,开始用他们的交响作品登上交响音乐创作的舞台,显示了蓬勃兴盛的创作生机,代表了中国交响音乐发展不息的生命力。

福建有一位老作曲家郭祖荣,他将全部的创作心血都凝聚在交响音乐创作上,改革开放初期他谱写了《第四交响曲》(1982),到2016年完成了《第三十一交响曲》。现年九十高龄的郭祖荣,在医院的病房里仍在坚持谱写他的《第三十二交响曲》。郭祖荣就像一位老愚公一样,在交响乐这座“山”上每天挖山不止,终于谱写出了三十多部交响曲作品和其他许多管弦乐作品。他的作品都带有“八闽音乐风格”,包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2017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大型的《郭祖荣交响曲选集》。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交响音乐发展面貌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交响乐迅猛发展的时期,无疑是中国交响音乐的春天,其“急板”的速度,“剧变”的面貌,或可说是世界交响乐坛的一个奇观。当然,急中时有“粗活”出现,相当多的交响音乐的“急就章”也出现在这一时期。总之,瑕疵俱存,良莠混见,是中国交响乐“急板”时期的特点。

- THE END -

同仁堂牛黄清心丸怎么服用效果好
小孩脾胃虚弱中药调理方法
宝宝拉肚子不见好怎么办
天和
相关资讯